【提醒】气温≥35℃,猝死风险上升!6件事帮心脑血管降降温→
刚告别了超长的梅雨期
本周就迎来了高温的一周
预计最高温度可升至35℃附近
心脑血管疾病引发的意外也
开始出现爆发期~
研究显示,气温达到35℃以上,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就会明显上升。其中,气温超过32℃,脑卒中(又称中风)的发生率就会较平时高出66%,而中风是猝死的重要元凶。
一眼识破“猝死”信号
中风和心梗是猝死的重要元凶,而高温很容易引起血液黏稠度升高、心率加快,引发心脑血管意外。



中风有一个重要的早期表现,就是头晕,而中暑也有这个现象。如果没及时区分和发现,很可能耽误最佳治疗时机。
要判断头晕是不是中风的前兆,不妨用“5S法”鉴别↓
平行举起两只胳膊,是否单侧无力;照照镜子看有没有口眼歪斜;有没有一侧或某一侧肢体不自主抽动。
感觉一下胳膊腿、面部,特别是口唇和舌头,是否有麻木或无力感。
咽口唾沫或者少量喝点水,试试会不会呛咳,或咽不下东西。
是不是说话费劲、含糊不清。
看东西有没有重影,有没有眼前发黑,看东西模糊不清。
如果有头晕的症状,且伴随上面5S的一个或几个,中风的风险比较大,应尽快送往医院。



识别心梗,胸部不适的症状相对更明显。
如果出现突发的胸闷、胸痛且不能缓解,或虽不持久,但发作频繁,要警惕心肌梗死。中暑也会出现胸闷,但症状往往较轻,而急性心梗是突然发作胸痛,痛感剧烈。
如胸闷、胸痛伴有大汗、恶心、呕吐甚至濒死感,或并有咽部不适、紧缩感等,更是发生心梗的预警,最好就地休息,及时拨打120。
在等待急救车到来时,家属要解开患者衣领,切忌摇晃,保持口腔清洁,有假牙者应取出。
6件事给心脑血管“降温 ”
临床数据显示,颈动脉狭窄、斑块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。
一旦颈动脉内不稳定的斑块,受到刺激脱落,堵在脑血管里就会引发中风,堵在心血管里就会引发心梗。
如果室内外温差太大,进门或出门时,很容易导致血管急剧收缩或扩张,引起血液循环障碍,诱发心梗或脑梗。
夏季天亮得早,但过早晨练可能带来致命风险。
清晨人体处于交感神经兴奋状态,血压上升,心率加快,血液黏稠度上升,增加发病风险。
夏季出汗较多,且体内的水分被大量蒸发,如果这时没有及时补充水分,就会导致血液浓度增加,血液变得黏稠,极易突发中风。
天气热最好坚持清淡的饮食。吃得太油或太咸,会使血脂和血压升高,不利心脑血管健康。
临床数据显示,每6个中风的人,就有1个是房颤患者。
房颤容易形成血栓,一旦血栓脱落,就可能随着血液进入脑血管,堵塞在血管狭窄处,造成中风。夏季出汗增加,水分流失快,导致血液黏稠,更容易发生血栓类疾病。
编辑:朱胜霞
来源:生命时报
邮箱:pdxinwenchu@163.com
你在看吗?
